8月的甘肅黃土高原,燥熱的風裹挾著沙粒簌簌作響,項目負責人盧國興望著這條曾經在地質圖上標注爲“極不穩定”路段的清傅公路,如今已是車流穿梭不息,目光中滿是自豪。 中交路建承建的清傅公路土建6標位于蘭州市臯蘭縣,線路全長5.28公裏,如銀線串珠般串聯起黃土高原典型的梁峁溝壑,其中大石腦等3條黃土隧道總長3.44公裏。“長1360米的疏松砂岩尚未成岩,結構松散,一旦存在臨空面就會散碎,極易發生滑塌、溜砂。”盧國興指著地質剖面圖解釋,上有隧道變形塌方風險,下有路基濕陷、振陷沈降隱患,項目施工難度遠超預期。 施工前,團隊對照地質勘探報告開展數十次推演,針對可能出現的流沙險情預設了多套支護方案。可實際開挖時,這些砂岩呈層狀分布,夾雜著大量粉砂質與黏土礦物,形成了軟硬交替的“千層餅”結構,極易崩解成細粒,加之砂岩中發育著衆多隱伏裂隙,在施工擾動下裂隙迅速擴展貫通,極易引發局部垮塌。當大石腦隧道掘進至300米處時,掌子面的鋼拱架剛完成支護,岩壁突然傳來細碎的“簌簌”聲。瞬息之間,一道手指寬的裂口猛然擴張,流沙裹挾著岩屑噴湧而出,瞬間填滿數米寬的作業空間。“設備一挖,湧出來的沙子比挖走的還多。”項目經理助理郭建東回憶時仍心有余悸。如何“穩”住疏松砂岩地層成爲核心難題。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“流砂劫”,疏松砂岩的複雜性遠超最初預判,之前擬定的成熟工藝,在眼下複雜地質面前明顯“水土不服”。經過多輪技術論證,團隊決定嘗試對複雜地質的適應性更強,能依托圍岩自身條件實現加固的高壓水平旋噴樁工藝。 具體施工時,團隊沿隧道開挖輪廓線上方,用帶有噴漿口的鑽杆形成高壓射流,鑽杆旋轉鑽進時持續沖切砂層,將松散砂層與水泥漿進行置換,再通過壓漿工序填充樁體空隙,待樁體成型,相鄰樁體緊密咬合形成一道堅固的拱形防護屏障,成功保障1360米流沙段隧道的施工安全。團隊總結形成的《黃土隧道砂質圍岩超前水平旋噴樁加固施工工法》,也成爲項目重要技術成果。 除了隧道流沙問題,黃土的“水敏感性”也在雨季凸顯。甘肅是黃土高原濕陷性最強烈、區域特征最明顯的地區,遇水收縮沈降。路基碾壓完成後僅3天,監測數據就顯示出現20厘米沈降,在增加路基碾壓遍數後仍無明顯改善。 “能不能在灰土墊層的基礎上增加‘擠密樁’,進一步加固地基。”項目總工程師胡恒立即帶領團隊做起對比試驗,“先用沖擊鑽在路基裏打設灰土擠密樁,把松散土擠密,再用2米厚的灰土墊層‘蓋被子’,雙重保險阻斷水害。”團隊反複試驗,最終將間距調整爲0.8米,並用夯實機對樁間土補夯,擠密效果達到最佳,確保壓實度達標。同時推進信息化管理,實時監測施工,經過3個月監測,路段沈降量完全符合設計要求且無新增變形。 如今,清傅公路土建6標項目已順利通車。風依舊吹過黃土高原,但如今的風裏,少了過往的顛簸與阻隔,多了通行的順暢與發展的希望。 |
Powered by © 2001-2099 hkrxw.com Inc.